您好!欢迎访问湘潭乾坤矿山装备有限公司网站!
14年矿山机械研发制造, 打造智能化矿机品牌匠心精神 共赢未来
全国咨询热线:18075188209
联系我们

【 微信扫码咨询 】

18075188209

18075188209

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行业新闻

多源煤基固废绿色充填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

作者:admin 浏览量:88 来源:本站 时间:2023-04-20 08:18:05

信息摘要:

科1,2 ,赵新元1 ,何 祥1 ,魏 祯1(1.安徽理工大学 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 淮南 232001;2.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能源研究院(安徽省能源实验 室),安徽 合肥 230031)摘 要:煤炭开采、发电、煤化工等工业中产生的煤基固废存量大、增量多、利用率低

1,2 ,赵新元,何 祥,魏 祯1 

(1.安徽理工大学 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 淮南 232001;2.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能源研究院(安徽省能源实验 室),安徽 合肥 230031) 


 摘 要:煤炭开采、发电、煤等工中产的煤固废、增、利率低为制夏宁东基地绿色低碳、高量发的瓶井下绿色充害化资源、规化处多源 煤基固废的有效途径。 以宁夏宁东基地为试验区,分析了多源煤基固废的污染风险、理化性质和多 重属性,系统阐述了煤基固废用于井下充填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 研究表明:① 煤矸石、粉煤 灰、脱硫石膏等污染性和理化性质符合填埋标准(GB 18599—2020),、炉的部重金属质量分数超过筛选值,可采取技术措施降低潜在污染风险,多下绿填。 ② 煤基固废用于井下充填的基础理论包绿充填填材料与环境多场耦合机理、多层位立体充。 ③ 绿包括煤矸石源头减量精准开采技术、井下采选充协同技术多源煤基固废充填材料制备技术、充填材料长距离管道输送技术、充填全过程智能监测技术等。 最 后,根据宁东基地任家庄矿地质条件,提出并实施了超前钻孔注充低位充填,展望了集成活性粉体 制备、高值建材研发、生态修复治理、井下绿色充填等煤基固废多产业链接协同利用新模式。  


   长期以来,“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赋存格局奠 定了煤炭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主体地位。 从 煤炭生产、加工到消费、利用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如 煤炭开采、洗选、发电、煤化工等产业,它们国经 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雄厚工业基础[1-3] 。 然在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固体废弃物, 如煤矸石、粉煤灰和炉渣等。 仅 2020 年我国工业固 废产出中,以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气化渣和炉 底渣为主的煤基固废产量超 10 亿 t。 固废综合利用 率低,贮存量大 众安全健康[4-5] , , 增 煤 加 基 水 固 土 废 气 处 等 置 环 利 境 用 污 迫 染 在 风 眉 险 睫 , 。 威胁群 国内外公开资料表明煤基固废已实现多种利用 途径[6-8] 。 

    根据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气化渣和 炉底渣等煤基固废的组分和性质不同,可分别作为路 基材料、建筑装饰材料、硅铝产品原材料、有价元素提 取物的原料、土地修复治理材料等,变废为宝,应用广 泛,但在煤矿井下充填方面,现阶段以 1 种或 2 种固 废利用较多,多源煤基固废协同应用较少。 井下充填技术经过数十年发展,在我国煤矿的应 用已 遍 地 开 花, 成 为 规 模 化 处 置 固 废 的 重 要 途 [9-11] 。 目前我国井下充填已基本形成了固体充填、 膏体充填、高的技和应用格局[12-15] 充填技术 均有效处置和消纳了固废,如固体充填主要以煤矸石 为主、粉煤灰为辅作为充填材料,膏体充填在煤矿的应 用主要以粉煤灰、煤矸石等为充填材料,离层注浆充填 常见充填材料为粉煤灰、矸石粉等,这些充填技术主要 以煤矸石和粉煤灰为充填材料,对脱硫石膏、气化渣和 炉底渣等煤基固废的综合利用较少。 因而,多源煤基 固废井下绿色充填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黄布有 源化我国“能”。 

   大大,分布集中,有利于区域煤矿井下充填16-17] 而,以煤基固废为原材料制备井下充填材料,原材料 成分复杂,环境风险不明,其技术工艺与现有充填技 术体系存在区别,不可简单套用,应针对地域、产业分 布、工况和材料属性等开展针对性研究笔者以黄河流域宁东基地为试验区,研究了区域 内煤基固废的污染风险、理化性质和多重属性,阐述 了煤基固废用于井下充填的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介 绍了试验矿井固废充填进展,最后对煤基固废多产业 链接协同利用新模式进行了展望。 研究成果为黄河 流域乃至全国各大能源化工基地提供了煤基固废无 害化、减量化、资源化、规模化综合利用技术方案。 

1 宁东基地概况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简称宁东基地)位于宁夏银 川市区东南部,总面积 3 500 km。 自 2003 年开发建 以来,先西 电东送”、煤西黄河流域内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18] 区部分企业分布如图 1 所示,该区域分布有较多的煤 矿、火电厂和煤化工厂等企业,煤基固废年产量大、增 速快、同质化程度高。

image.png

宁东基地煤基固废年产量最大的主要有煤粉煤灰、脱硫石膏、气化渣和炉底渣。 据统计19-20] 仅 2020 年,宁东基地各类大小矿厂企业产生的煤基 固废高达 2 400 万 t(图 2),其中粉煤灰产量约 730 万 t,气化渣和炉底渣合计产量约 810 万 t,脱硫石膏 产量约 150 万 t。 除煤矸石外,其余固废的综合利用 率均低于 30%。 固废存量和增量巨大,导致当地综 合渣场库容接近饱和,无法满足中长期固废堆存要 求。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大背景下,采取科学有效的固废协同利用方法,是宁 东基地大宗煤基固废无害化、资源化、规模化处置利 用的有效途径。

image.png

2 煤基固废性质 

   选取宁东基地内煤矿、电厂和煤制油企业等排放 的典型煤基固废进行分析,其实物如图 3 所示。 

image.png

图 3 宁东基地典型煤基固废 

Fig.3 Typical coal⁃based solid wastes in Ningdong Base 


2? 1 污染风险 

   根据宁东基地土壤 pH>7.5 及煤基固废重金属 质量分数检测结果(表 1)可见,多数煤基固废重金 属质量 分 数 均 小 于 筛 选 值, 且 重 金 属 浸 出 量 符 合 GB 18599—202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 污染控制标准》中Ⅰ类固废标准,污染风险低,一般 可忽略;电厂炉底渣、煤制油气化渣等固废中个别 重金属质量分数大于筛选值,但远小于 GB 15618— 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 准(试行) 》中规定的管控值,存在污染可控的潜在 风险,可采取一定技术措施降低其毒害性,实现无 害化充填利用。

image.png

2? 2 理化性质 采用 XRF、XRD 和粒度分析等手段对宁东基地 煤基固废材料进行了测试,XRD 测试结果如图 4 所 示,各元素氧化物成分的 XRF 测试结果见表 2,对煤 基固废理化性质进行具体分析。 

(1)煤矸石。 煤矸石主要来源于煤矿井下采掘 工作面和地面洗选厂。 由表 2 和图 4 可知任家庄矿 煤矸石的主要氧化物成分为 SiO,CO,Al,Fe和 KO,主要矿物相为石英和高岭石等。 矸石粒径大 小不一,最大粒径超过 100 mm,经过破碎后的矸石粒 径普遍小于 15~20 mm,适宜充填。 煤矸石质硬,主要 岩性为页岩、砂岩和泥岩等,外表大多呈灰色和灰黑

image.png

图 4 煤基固废 XRD 测试结果 

Fig.4 XRD results of coal⁃based solid waste


色,无自燃性,平均单轴抗压强度在 30 ~ 40 MPa,密 度约为350 kg / ,堆1 400 kg / m。 

(2)粉烧所


image.png

中的细微固体颗粒物。 由表 2 和图 4 可知,鸳鸯湖电 厂粉煤灰主要氧化物成分为 SiO,CO,Al,Fe和 CaO,质量分数超过 92%,主要矿物相为石英和莫 来石等。 粉煤灰粒度小于 50 μm 和小于 180 μm 的 粉煤灰质量分数分别超过 50%和 90%。 粉煤灰外观 呈灰白色,密度约为 2 150 kg / m,细0%,烧 失量约为 1%,比表面积约为 300 m/ kg。 的微观形貌高度一致,颗粒普遍呈光面球状,具有较好 的滚珠效应[21] 。 

(3)脱硫石膏。 脱硫石膏是电厂烟气湿法脱硫 的副产品。 鸳鸯湖电厂脱硫石膏外观以暗黄色为主, 潮湿,含水量约为 10%,呈湿粉状或块状,无刺激性 气味。 脱硫石膏微观形貌呈不规则棱形块状,颗粒最 大粒径小于 450 μm,大部分小于 150 μm,占比超过 95%。 由表 2 和 图 4 可 知 其 主 要 氧 化 物 成 分 为 CO,SO,CaO 和 SiO,质量分数超过 96%,此外还有 少量 Al

(4气化剂,将气的过程产生的固态残渣,因排出方式不同,分为粗 渣和细渣。 煤制油气化粗渣含碳量高,外观呈黑色粗 糙砂粒状,易磨性差,含水率超 10%。 气化粗渣微观 形貌为不规则块状,表面呈多孔和凹坑结构,其粒径 小于 0.6 mm 的颗粒占比超过 90%,小于 0.15 mm 的颗粒硬度大。 由表 2 和图 4 可知,气化粗渣和细渣的 主要氧化物成分基本一致,均为 SiO,CAlCaO 和 Fe,质量分数均超过 90%,其的 MgO 和 KO 等成分,主要矿物相为石英等。

(5)炉底渣。 炉底渣是煤在锅炉燃烧室中产生 的熔融物。 鸳鸯湖电厂炉底渣外表呈灰褐色的块体 和细砂颗粒,不规则形状,质地较硬,块体表面粗糙, 存在较多孔隙,烧灼痕迹明显。 炉底渣最大粒径大于 40 mm,最小粒径为细砂级。 炉底渣的主要氧化物成 分为 COiO,A,FaO,质量分数超过 98%,主。 

? 3 性 

   基于上述理化性质分析,多源煤基固废在环境、 资源、材料等方面存在特有的多重属性,为其无害化、 资源化和规模化充填应用奠定基础。

(1)环境属性。 煤基固废的理化性质与环境安 全密切相关,具备环境属性。 首先,多数煤基固废重 金属质量分数和浸出量一般可按Ⅰ类固废进行安全 堆存和回填等;少数Ⅱ类煤基固废可采取吸附解吸、 络合钝化等技术手段降低其毒害性,再进行分级分类 安全利用。 其次,煤基固废堆积在地表,侵占大量土 地,环境污染风险大,且存在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威 胁群和身幸福,破固废被科学合理地处置到地下空间,可修复地表生 态,保护井上下水体和地层结构,改善井下安全环境, 与地表生态、井下环境融为一体的同时又起到修复和 保护作用。 

(2)资源属性。 煤基固废是一种放错地方的资 源属 ,22-25] 山灰富含,通、改等方法制备高灰产品或 PAC、水玻璃等,用于充填吸 附和胶结辅助材料。 气化粗渣、炉底渣和脱硫石膏通 过机械/ 化学活化、增钙活化和表面络合活化等手段 提高其火山灰胶凝特性;各类粉煤灰活性差异大,可 采取分级分选措施优选活性指数大的粉煤灰作为目 标胶凝材料;对多种煤基固废进行级配改善、优化和 耦合活化等手段制备活性指数>70%的高活性复合 粉体,用于充填胶凝材料等,实现煤基固废资源化利 用,如图 5 所示。

image.png


(3)材料属性。 煤基固废是以煤为主线的煤电 化产业链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利用, 具备材料属性。 在煤矿充填领域,符合 GB 18599— 2020 的煤基固废可作为充填材料。 煤矸石、炉底渣、 气化渣、粉煤灰等因其富含多孔结构或火山灰活性成 分可作为井下充填吸附材料、胶凝材料以及充填输送 润滑材料等。 煤基固废的粒度和成分存在互补和协 同特性,通过合理搭配并加入外加剂和水制备成充填 料浆,以管路泵送方式输送至地下空间,实现固废处 置、煤炭置换、减损减沉等充填目标。 未来还可进一 步开展储库式、防渗式、防辐射等结构性、功能性、战 略性充填[26-27] 。 


3 煤基固废充填基础理论 

   基于上述性质和属性分析,煤基固废表现出良好 的井下充填潜质。 但是煤基固废充填应用落地前必 然面临一些理论问题,如充填可行性、充填材料性能、 环境影响以及充填空间选择等,本节针对上述问题开 展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3? 1 绿色充填可行性 。 评价 煤基固废用于井下充填,首先评价其是否可 行。 针对宁东基地煤矿数量多,沉陷区分布广、地 下空区体积大和压煤资源回收难等诸多问题,煤基 固废井下绿色充填无疑是一种最高效和现实的解 决方法。 本小节从安全、经济、技术和政策等 4 个 指标研判其充填可行性,构建“ 四位一体” 评价体 系,如图 6 所示。 

image.png

图 6 固废充填可行性评价体系 

Fig.6 Feasibility evaluation for solid waste backfilling 

(1)安全可行。 用于充填的煤基固废,其性质首 先是安全的。 根据检测结果,多数煤基固废重金属质 量分数和浸出量符合 GB 18599—2020 中Ⅰ类固废标 准,少量煤基固废毒害性指标低于标准管控值,可采 取重金属吸附与络合钝化、沉淀过滤等技术手段降低 毒害 性, 使 其 符 合 Ⅰ 类 固 废 井 下 填 埋 的 环 评 标 准(GB 18599—2020)。 煤基固废来源于多个矿厂企 业,在不同的生产工艺下排出,其成分复杂,理化性质 不同,但煤基固废相互之间并未存在不良反应,且与 水和水泥混合并未生成毒害产物,煤基固废材料具备 安全性。 其次,煤基固废充填入地下空间后,与矿井 气体不发生毒害反应,对地下水和围岩等环境的影响 符合 GB 18599—2020;充填还可以实现减损减沉和 保水开采,减少矿压事故和采动灾害,构建安全作业 环境。 因此,煤基固废充填对井下环境和人员设备具 备安全性。

(2)经济可行。 井下充填用的多源煤基固废为 煤电等企业排放的固废物,充填用水为矿排水,材料 来源广,种类丰富,就地取材,材料成本低,煤基固废 用于井下充填后还可减少渣场堆存费用。 宁东基地 核心区煤电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排废和运输半径不 超过 40 km,固废分布较为集中,利于就近消化,减少 材料运输距离和成本。 粉煤灰、气化渣和脱硫石膏等 粒径相似的煤基固废在充填站内可共用储料仓、煤矸 石与炉底渣等颗粒大的煤基固废可共用破碎机和筛 分器,降低充填建设和材料制备成本。 煤基固废用于 井下充填可减少“三下”压煤和煤柱留设,增加矿井 资源量和服务年限,提高矿井生产效益。 充填处置掉 的固废和充填置换出的煤炭可申领政府和企业的相 关补贴,享受降费减税等财政政策。 煤基固废井下充 填还兼具潜在无价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综上,煤基固 废井下充填具备经济可行性。 

(3)技术可行。 煤基固废井下充填在技术上是 可行的。 安全可行的煤基固废材料无论采取哪种输 送动力形式,充填材料被制成固体、膏体或浆体形态, 还是充填在采空区或离层空间,都有成熟的技术和装 备,技术框架如图 7 所示。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应 用,固体充填技术已经形成投料、运输、漏矸、夯实等 工艺流程和投料装置、充填支架等装备体系;借鉴金 属矿山充填经验,在膏体流变学、柱塞流动等基础 理论和搅拌机、充填泵等装备基础上发展出煤矿膏 体充填技术,在此基础上又形成浆体充填技术,其 破碎、搅拌、泵送等工艺和装备大同小异。 除了充 填材料种类和形态不同,各充填布置方式也都有大 量实践,如区充填方式有工作面全采全充、条 带式开采,离此外还有巷道充填,可因地制宜选择应用。 此外,充填过程中的设备运行 状态、矿压显现和地表沉陷等方面的监测预警技术 也发展相对成熟。 煤基固废用于井下充填不存在 技术障碍。

image.png


(4)政策可行。 由理化性质和多重属性可知,多 数煤基固废毒害性低,重金属质量分数和浸出量符合 国家标准 GB 18599—2020,可用于井下绿色充填。 煤基固废井下充填可大量减少地表堆存量,有效保护 水、土和空气,符合一系列环保政策,同时实现减沉减 损和保水开采,减少采动灾害,符合煤矿绿色开采理 念。 煤基固废用于井下充填同样也符合国家和地方 鼓励固废综合利用的政策。 联合 出台一系列有关指导意见[28-29] ,连废协同利用给予政策指导和鼓励。 国家和地方财政 部门也对煤基固废绿色充填采取减税降费和财政补 贴等支持措施[30] 。 煤基固废用于井下充填不仅规模 处置固废,还兼具充填效益,契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 展和实现双碳愿景的时代主题。 可见,煤基固废井下 充填在政策上可行 


3? 2 煤基固废充填 。 

   材料性能 与矸石、粉煤灰、尾砂等常见固废充填材料不同, 煤基固废是来源于多个行业、产于不同工艺和技术条 件下的固体废弃物,将其制备成充填材料,需要对其 性能开展基础研究。 首先了解各材料的理化性质,采 用 XRD、SEM、激光粒度仪和溶液浸提等技术手段测 试煤基固废的化学成分、形貌特征、粒度分布和酸碱 性、毒害性等物理化学性质,评估煤基固废各材料用 于井下充填的适用性和环境风险。 其次按照扬长避 短、分级分类、合理利用原则,将多孔结构的煤基固废 粉体作为井下充填吸附材料,将富含火山灰活性成分 的煤基固废制备高活性复合胶凝材料,将存在潜在污 染风险的Ⅱ类固废通过技术手段转变成达标的Ⅰ类 固废。 最后,将具备吸附、胶凝、骨料和细集料等功能 的多源煤基固废通过级配调节、配比优化等方式配制 ,研充填固体,则、压、变等特性[31] ,优选密实程度高、压缩应变小的材料级配 用于充填,例如以块状矸石和炉渣等为骨料,粉状固 废为细集料,开展多源煤基固废充填材料的压缩承载 特性,如图 8 所示,可见固体充填材料中应适当减少 骨料占比以提高充填材料的抗压缩变形性能;若充填 材料为流体形态,则需对材料的塌落扩展度、泌水率、 凝结时间等流动性指标和屈服应力、黏度系数等流变 性指标以及充填环管模拟实验等开展研究,优选流动 和流变性能良好的流体充填材料;无论充填材料形态 是固体还是流体,都需研究其初终凝强度、龄期强度 等强度特征以满足不同工况和要求,例如初终凝时间 短、龄期强度大的充填材料适用于地表沉陷控制要求 高的工况。 此外还要采用现代技术手段揭示充填材 料的微观尺度下的结构、形貌、孔隙、反应机理、界面胶结特性等,以改进和提升充填材料性能。 通过上述 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构建充填材料性能研究路线,如 图 9 所示。 

image.png

图 8 煤基固废充填材料压缩曲线 

Fig.8 Compression curves of coal⁃based solid waste backfill material

image.png

图 9 固废充填材料性能研究路线 

Fig.9 Road for performance research of solid waste backfill materials 


3? 3 充填材料-环境多场耦合机理 

    煤基固废无论充填前堆存地表或充填后埋于地 下,理论上都会与周围环境发生多场耦合作用。 在充 填前,煤基固废直接大量长期堆存地表,在风化和降 水等作用下会与地表环境发生化学场和渗流场等的 气固、液固耦合作用,如煤基固废散发 CO和 SO气体,增加碳排放,引发酸性降水,加剧环境污染;大 气中的降水会对煤基固废堆积体形成淋溶作用,煤基 固废释放的毒害元素聚集地表和渗入地下,增加周围 生命体和地上地下水体的安全风险[32] 。 作为规模处 置地表固废的有效途径,煤基固废充填井下后,其与 井下环境也会发生多场耦合作用:采煤打破了原始地 层的应力场、位移场和裂隙场的平衡,而充填则将失 衡的岩层多物理场进行修复和减损;充填材料又与地 下环境发生多场耦合作用,煤基固废充填体承担覆岩 压力,限制岩层的位移变形,进而降低岩层裂隙发育 程度。 充填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充实率与岩层 多物理场演化的显现程度密切相关,充填材料的力 学性能越强,充实率越高,岩层应力场、位移场和裂 隙场的演化范围和影响程度就越小,有利于充填体 长期安全和覆岩完整稳定。 除了充填材料与地下 围岩多物理场的耦合作用,还存在渗流场、化学场 和流固耦合等耦合问题。 煤基固废充填入地下后, 顶板下沉形成对充填体的压力泌水效应,煤基固废 中的水和流经充填体的老空水、岩层水等必然携带 一些化 学 物 质 和 元 素 渗 透 进 岩 体 中, 形 成 岩 体 内(重)金属聚集效应。 充填体内存在密集孔隙结 构,形成天然的气液分子渗流通道,煤岩层中的瓦 斯、煤基固废中的 CO,SO等气体分子以及充填体 中的水分子等在孔隙渗流通道中游离和流动,煤基 固废颗粒与渗流通道中的气体和液体等发生元素 析出、渗入、分子吸附、聚集和交换等相互作用,产 生煤基固废碳硫地下封存的效果和化学场、渗流场等 耦合效应。 此外,煤基固废充填地下空间,减少矿压 事故和采动灾害,控制围岩变形,改善人员作业环境, 进而有利于煤基固废充填的顺利实施,形成正向反馈 和良性循环。 综上,充填材料与井上下的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存在交互作用、相互耦合的影响,如图 10 所示 


3? 4 。 立体充填机制 

    工作面开采参数和地质条件往往决定了地下空 间在岩层中的层位和形态,覆岩空间的层位和形态又 深刻影响充填材料形态选择和充填工艺布置。 通过 梳理国内外常见充填布置方式,分析采煤过程中覆岩 空间结构及其时空运移特征,结合宁东基地煤矿开采 地质条件,发现覆岩空间往往在厚硬完整岩层下发育 空间大且存续时间长,有利于充填。 因此,本文提出 多层位立体充填机制,以期针对不同采煤地质条件适用不同充填技术方案。 多层位立体充填机制是指基 于充填空间在煤层及以上岩层中的时空层位而构建 出原位充填、低位充填和高位充填的技术集成模式,形 成“三层位”空间立体式充填布局,如图 11 所示。

image.png

image.png


    原位充填即是在煤层开采后、直接顶垮落前对开 采空间进行充填,一般适用于煤层直接顶坚硬完整的 良好条件或上下临近煤层上行式开采布置等;采用原 位充填的方法按照充填材料形态和开采布置方式主 要有固体/ 膏体充填、条带充填、房柱式充填和采空区 注浆充填等几类,其相关应用案例较多,技术较为 成熟。 

    为了不影响工作面正常推进,采用垮落法处理顶 板,离层空间在关键层下方发育充分,适宜规模注浆 充填。 该充填空间位置高,处于裂隙带上方和关键层 下方,因而统称为高位充填,一般适用于矿井首采煤 层等。 高位充填的主要实践方式为覆岩离层注浆充 填,相关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早,成果丰富。 对于煤层上方存在采空区且直接顶破碎、随采随落的工况,采用原位充填难度大,高位充填不适用,则 可采取低位充填方式,即在破碎直接顶或基本顶垮落 后,垮落矸石与上覆坚硬岩层之间必然存在适于充填 的欠接顶空间,当工作面推进到坚硬岩层垮落步距前 采用超前定向钻孔或高位巷道向下钻孔等方式对目 标空间进行注浆充填,使充填料浆胶结垮落矸石形成 顶板支撑结构;这种充填方式扩宽了充填技术应用条 件,其工艺技术与原位和高位充填有所不同,应用案 例少,具有一定创新性。 

   该方式对坚硬岩层破断与工 作面推进的时空关系的掌握要求高[33] ,且充填材料 既不能泌水太多,防止溢出工作面,又具有一定流动 性和快速承载性。 该立体充填机制基本涵盖现有的充填系统布置 方式。 其中的各种充填方式相互补充,各有适用,可 在不同矿井地质条件和充填要求下单独或联合应用, 需因地制宜,分类分析,实现覆岩空间精准判别、科学 充填、安全有效。


4 煤基固废充填技术体系

  从上述 4 个方面疏通固废充填理论堵点,但应用 还需开展一些针对性的技术研发。 本节基于减量化、 无害化、资源化、规模化的“四化” 利用原则,介绍分 析了煤基固废从源头、过程到终端的充填全过程中的 技术原理和方法,以解决煤基固废用于井下绿色充填 的技术难点。

 4? 1 煤矸石源头减量精准开采与井下采选充协同 技术

   煤矸石在宁东基地年产量大,其粒径较大,在充 填前需进行粗碎和细碎等加工,大幅增加充填材料制 备成本,因此有必要开展煤矸石源头减量精准开采与 采选充协同技术研发,从开采源头和井下输送端减少 煤矿固废产出。 煤矸石源头减量精准开采与采选充 协同技术关键在于工作面矸石减量和采掘矸石不升 井,技术框架如图 12 所示。 ① 采用智能精准探测技 术获取地层形貌、岩层柱状、煤岩参数等精确地质数 据,结合岩土工程数字孪生、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多维 信息模型构建、地质体和结构体一体化集成等技术手 段构建数字化透明化精细化三维煤层地质和开采模 型,并基于多物理场时空演化特征、煤矸产出动态关 系等模型和理论来指导煤矿开掘、回采巷道的布置优 化和工作面开采参数的调整,利用大数据融合、自主 感知与智能导航定位等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工作面 “三机”协同配合,实时调节割煤轨迹和运移姿态,实 现起伏煤层少矸化回采,构建采前优化、采中协调的 采掘工作面源头减量精准开采模式,减少矸石回填处 置工作量。 ②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和不同湿度、 粒度煤炭堆积黏附模型,集成 NIR(红外)、CCD(高速 相机)、Photometry(光度法) 等多种感应技术识别多 种矿物特征差异(颜色,结构,粒度,形状),通过分析 煤矸属性差异、理化特征和运动轨迹建立 X 射线透射

image.png


煤矸精准识别与光电智能分选系统,在井下受限空间 内完成煤矸识别与分选、矸石破碎与回填的工艺层叠 布局,形成年选矸量数万吨规模的移动式模块化智能 分选装备的组合系统,研发井下采选充、矸石不升井 协同开采技术,构建采中分选、采后回填的一体化模 式。 通过上述 2 种方式,共同组建煤矸石井下源头减 量精准开采与采选充协同技术体系,减少矸石提升耗 、洗负担堆积。 


4? 2 煤固废与络术 

   多源煤基固废用于井下充填须满足相关环保标 准,尤其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质量分数不应超标。 宁东 基地多源煤基固废检测结果表明,部分煤基固废重金 属质量分数超过筛选值,存在一定量的重金属可交换 态、碳酸盐结合态及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在长期井下 复杂水文条件中无法保证长期安全稳定。 

   为消除煤 基固废中重金属富集及其在井下环境中的毒害物释 放超标风险,开展以煤基固废重金属吸附解吸和络合 钝化为主的技术研发。 以 Cd2+ ,Pb2+ 等含量较多的煤 制油气化渣为例。 首先采用粒径分级、Zeta 电位、物 相分析等测试手段分析气化渣和腐植酸的基础物化 性质,采用改进的 Tessier 逐级化学提取法解析重金 属赋存形态和浸出特性,然后开展腐植酸( HA) 对 Pbb, HA Cd Pb金属 吸附奠定科学基础;最后基于酸碱度的适应性调控优 化沸石-腐植酸协同吸附体系,研究复合体系吸附性 能的提升机理,保证其在复杂条件下作用的稳定性。 另外还可采用不同钝化剂对重金属离子进行络合钝 化,分析在不同酸碱度和水环境下对重金属络合钝化 的行为、规律、机理,优选重金属络合钝化的材料和方 法。 通过加强上述 2 种方式协同配合,最终形成固化 率超 80%的气化渣内重金属高效吸附-钝化关键技 术,制备环境友好型充填材料,为无害化绿色充填奠 定基础。 技术原理如图 13 所示。 为进一步提高煤基固废重金属吸附-钝化的经 济性,通过井下环境模拟试验,强化材料对特定重金 属络合钝化的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提高重金属非稳 态向稳态转化效率。 同时利用煤基固废的多孔结构 来研发成本低廉的吸附材料,扩宽吸附材料来源,提 升重金属吸附效益。 以重金属质量分数和浸出量均 符合国标 GB 15618—2018 和 GB 18599—2020 的煤 矸石为例,技术原理如图 14 所示。 通过研磨、纯化、 添加外加剂以及改性、养护和煅烧等方法,将粉体煤 矸石制备成高通孔率、高比表面积的多孔材料,充填 于井下以发挥其与矿井水、重金属的耦合吸附效应; 

image.png

图 13 重金属吸附-钝化技术原理示意

Fig.13 Technical principle of heavy metal adsorption and passivation technology 

  经过处的粉已远于其性能,吸属形成包 裹和屏障,堵塞浸出通道,使矸石吸附材料内的重金 属赋存更稳固,进一步保障吸附材料的长期安全可


? 3 多源煤基固废充填材料制备技术

   与常见充,煤多,成分复杂,每特征混合 制成充填材料,其工艺技术自然不尽相同。 多源煤基 固废粉状比大,适宜制流体充填。 煤石粒,经过破机粗细碎可作 为具炉底和气化渣,经与粉煤灰和脱

image.png

硫石膏按一定级配混合作为充填用胶凝材料。 基于 可控低强度材料(CLSM)和全计算配合比设计,将多 源煤基固废经过筛分、混合、搅拌等工艺流程制备成 充填料浆[37-38] ,对不同水胶比、浓度和级配的充填 材料开展流动性(塌落扩展度、泌水率、初终凝时间 等)、流变性(屈服应力、塑性黏度等)、强度(初终凝 强度、龄期强度、耐久性等)等性能的测试分析,最终 获得煤基固废掺量>90%、充填体 28 d 强度>2 MPa 且初凝时间 4~6 h、终凝时间 8 ~ 12 h 等指标的充填 材料合理配比;对最优配比材料采用 XRD(X 射线衍 射)、SEM-EDS(电镜扫描+能谱分析)、MIP(压汞法) 等多种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微观界面结构和增强机理 等基础研究,为煤基固废充填材料性能提升和优化提 供理论支撑。 实验室制备的充填材料是否可靠最终 还要靠工业性实践进行检验。 通过在地面组建破碎、 储料、制浆、搅拌、泵送等工艺装备,采用半工业环管 试验和工业性现场实践方式对充填材料配比和性能 进行检验,进而对实验室制备的充填材料形成验证、 和改进、,形材料配合、配案等,技术框架如图 15 所示。

image.png

4? 4 充填材料长距离管道输送技术 

   充填料浆由地面输送至井下充填空间,管路长达 上千米,布置在深部矿井的充填管路长度甚至有数千 米。 为保证材料输送过程的安全高效,有必要开展充 填材料长距离管道输送关键技术研究,其技术框架如 图 16 所示。 前期开展调研规划,科学优化管道布置 路线和方式,减少管线弯道数量和布置距离;优选输 送管路适配性参数和连接方式,通过计算充填量、泵 压、流量、流速、距离和管阻等参数确定输送管道的材 质、尺寸、壁厚和耐压性等,同时管路之间、管路与设 备的连接处是长距离输送的薄弱点,综合采取法兰+ 卡套等连接方式加固连接,确保管路连接处的耐压、 耐损性满足长距离输送要求。 实现材料长距离安全 输送,泵送压力是关键。 对于远距离深井充填或偏僻 工作面充填,可在井上下各安装 1 台充填泵,采取两 级联合泵送方式。 “硬件”保障长距离输送,“软件” 协调安全稳定输送。 材料在输送过程中应给予合适 的泵压和流速,在设备耐损、作业安全和满足工作面 进度的前提下,合理增大泵压和流速,适时调整泵送 参数,减少材料在长距离管路中的停留时间。 此外, 材料长距离输送与材料的性能密不可分,通过优化配 比改善充填材料的流动性、流变性和初终凝时间等,

image.png

避免长距离输送中出现材料离析、沉淀、速凝和堵管 等问题。 充填工作开始前和完成后,还要进行充填管 路的清洗工作,及时用高压水清除管路内的残留物, 保证管路每次使用均能通畅 4? 5 充填全过程智能监测技术. 充填效果监测和评价是煤基固废充填开采应用 中的重要内容。 充填监测技术主要为充填前、充填中 和充填后的全过程、一体化智能监测技术体系,技术 框架如图 17 所示。 充填前监测主要体现在充填材料 的库容及其污染性监测,煤基固废各类材料的库容应 及时满足充填用量,涉及煤基固废产出、运输和调配 以及库容智能监测预警和材料制备应急方案等,污染 性监测是动态监测煤基固废有毒物质含量及酸碱性, 及时发现和排除超标固废。 充填中采用压力表、流量 计等设备监测管道压力、流量监测设备运行状况,并 

image.png

图 17 充填全过程智能监测体系

Fig.17 Intelligent monitoring system for the whole backfilling process 


   对充填材料的现场配比进行实时用量智能监测,实现 精准配比。 同时充填中还要监测工作面和围岩的变 化情况,防止工作面出现跑浆漏浆和顶板事故等。 充 填后监测主要为监测顶板下沉、顶板来压和裂隙发育 等,采用超声波、压力计等监测充填体的密实度、凝固 和受载情况,在井上采用水准、InSAR 等监测地表沉 降变形等,评估充填效果。 此外,还需对井下充填体 在复杂水文环境下的长期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行持续 跟踪、智能监测,研究充填材料的重金属浸出、pH 值 变化和关键物质迁移转化等内容,评估固废充填体与 井下环境的交互影响,指导绿色安全充填应用。 

5 煤基固废充填工程 

   任家庄煤矿位于宁夏银川市区东南部,属宁东基 矿区,年40 2020 源集团选绿东基基固污染、环, 拟 18599—2020 的多源煤基固废以流体形态充填入覆 岩空区,实现规模化充填处置。 根据上述固废性能研 究和充填材料制备工艺技术,选用煤矸石、粉煤灰、脱 硫石膏、气化渣和炉底渣等作为充填材料,将具有吸 附、、骨细集料等多源固废比进行搭开展性和度实 ,获可泵送和初终凝性能良好的配 比结。 

   任家庄煤矿拟充填工作面位于 11 采区 9 煤,倾 长约 90 ,平20 ,平.2 倾角 15°、5 ,层~6已采用垮落法开采完毕。 工作面伪顶为薄且破碎的 石灰岩,直接顶为厚度 5~7 m 的软弱泥岩,基本顶及 其以上则存在多层厚硬的砂岩;在邻近工作面开采过 程中发现,伪顶和直接顶随采随垮,采空区矸石与上 覆坚硬顶板之间存在较大空隙,现场多点位移计测量 结果也验证了充填空间的存在。 依据“三层位”立体 充填机制研判,试验工作面适用低位充填方式。       基于经济适用、安全高效原则设计了一种低位充 填方案,如图 18 所示。 在工作面两巷依次向采空区 冒落空间布置钻孔,孔深 30 ~ 40 m,孔径 150 mm,倾 角 15°,孔内布置一定长度的分段套管并加固,两孔 间距 30~50 m。 孔外的注浆管路参数选择、空间路线 布置以及泵压和流速的调节等流程充分借鉴长距离 管道输送技术,保障充填材料安全高效输送至采区。 工作面正常回采,在采空区顶板垮落后开始注浆充 填,待工作面到注浆孔位置时停止,然后开始下一孔注浆充填,依此循环进行。 充填全程采用智能化仪器 设备和一体化综合智能监测技术进行动态监测监控, 充填过程和完毕后拟对充填量、充填范围、围岩变形、 顶板压力、地表下沉和变形等为指标的充填效果和井 下水环境影响等开展中长期监测与评估。 

image.png

图 18 低位充填方案示意 

Fig.18 Schematic diagram of low position backfilling scheme 

   上述方案技术可行,安全可靠,可有效处置固废, 目前已作为该矿固废充填示范工程方案,并开展了井 下充填初步试验。 试验中,注浆孔直径约为 110 mm, 充填料浆材料以煤矸石(粒径小于 10 mm)、粉煤灰、 气化渣和炉底渣(粒径小于 2 mm)等煤基固废为主, 动力输出装置为矿用混凝土泵等。 初步试验取得一 定的充填处置固废的效果,为下一步工程应用奠定基 础。 该项目大规模实施后,预计该矿年处置固废数十 万吨,创造经济效益上千万元,有效缓解宁东基地固 废渣场库容紧张,可为地质条件相似的工作面提供技 术与应用经验,为其他矿区和能源化工基地的煤基固 废井下绿色充填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 


6 结论与展望 

(1)宁东基地的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理 化性质符合填埋标准,气化渣、炉底渣等固废的部分 重金属含量超过筛选值,可采取技术手段降低潜在污 染风险;多源煤基固废可用于井下绿色充填,其多重 属性主要包括环境属性、资源属性和材料属性。

(2)从井下绿色充填可行性、充填材料性能、充 填材料-环境多场耦合和覆岩空间充填布置等 4 个 方面分析了煤基固废绿色充填基础理论:绿色充填可 行性评价主要为安全、经济、技术和政策的“四位一 体”可行性评价体系;煤基固废充填材料性能是基于 材料性质开展不同形态的充填材料力学和微观性能 等基础研究;充填材料-环境多场耦合机理主要指充 填材料在充填前后与周围环境发生的化学场、渗流 场、物理场等多场耦合作用;立体充填机制是基于覆 岩空区发育层位,构建集成原位充填、低位充填和高 位充填的“三层位”立体充填模式。 

(3)从煤矸石源头减量、重金属吸附-钝化、充填 材料制备、长距离输送和充填全过程监测等 5 个方面 阐述了煤基固废充填技术体系:煤矸石源头减量精准 开采与井下采选充协同技术主要为工作面源头采掘 参数少矸化布置和井下煤矸分选回填的采选充协同 技术;煤基固废重金属吸附与络合钝化技术主要为重 金属的吸附解吸和络合钝化,并利用煤基固废研发多 孔吸附材料;多源煤基固废充填材料制备技术是将实 验室实验和工业性试验形成验证、互馈、改进、优化的 材料制备闭环体系;充填材料长距离管道输送技术主 要包括管路优选等“硬件”保障长距离输送,泵压流 量适配调节等“软件”协调安全稳定输送;充填全过 程智能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充填前的库容和污染性监 测、充填中的管路、工作面和材料用量监测以及充填 后的矿压 体系。 、地表、环境监测等全过程一体化智能监测 

(4)根多项 关键技展初试验,为规模充填煤基固废积累经验。 

   绿色充填作为实现煤基固废无害化、资源化和规 模化处置的有效途径落地用已和技上的障碍,多重效益也显易见基地绿色充填这个单一利用方式 煤基固废巨大的存量和增量 ,无法短时间内消纳全域 ,需、探索形 成煤基固废多产业链接协同利式充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畅通煤基固废“排放、处 置、加工、运输、应用” 环节和 “来源、数量、品质” 信 息渠道,构建煤基固废监管系统和管理模块,强化煤 接 、化工、水泥、建材等排废和利废企业行业的耦合链 ,建同用的研指标化运,集活性制备、高修复治理、矿井绿色充填等多源煤基固废协同利用成 套技术和装备,为宁东基地量身定制煤基固废多产业 链接协同利用模式,大幅提升区域内煤基固废利用效 率和效益,实现煤基固废减量化、无和规 模化利用。 煤基固废的处置利用有的问题,也是全国各大能源化工基地面临的共同难 题。 通过宁东基地煤基固废利用的技术研发、工程示 范、多产业链接协同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促进全国能 源化工基地煤基固废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规模化 协同利用,取得以点带面、星火燎原的效果。 


致谢 特别感谢 2019 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904300)各参研单位、合肥综合性国家 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 ( 安徽省能源实验室) 项目 (21KZS217)和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等对本论文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丁怡婷. 立足国情统筹降碳与能源安全(观象台) [N]. 人民日 报,2022-02-16(18 版).

[2] 王志宏,刘强,王冲.区域分割下的煤炭产业链效率评价及发展 策略[J].煤炭学报,

2012,37(4):705-710. WANG Zhihong, LIU Qiang, WANG Chong. Regional efficiency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oal industry chain [ 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2,37(4):705-710. 

[3] 杨昊睿,宁树正,丁恋,等.新时期我国煤炭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J].中国煤炭地质,2021,33(S1):44-48. YANG Haorui,NING Shuzheng,DING Lian,et al. Chinese coal in⁃ dustry status quo in new period and countermeasures study [ J]. Coal Geology of China,2021,33(S1):44-48. 

[4] ZHOU Keqing,GONG Kaili,ZHOU Qianqian,et al. Estimating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industrial solid wastes as raw material for polyure⁃ thane composites with low fire hazards[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 duction,2020,257:120606. 

[5] DHAL B,THATOI H N,DAS N N,et al. Chemical and microbial re⁃ mediation of hexavalent chromium from contaminated soil and min⁃ ing / metallurgical solid waste: A review [ J ]. Journal of Hazard⁃ ous Materials,2013,250:272-291.

[6] 顾晓薇,张延年,张伟峰,等.大宗工业固废高值建材化利用研究 现状与展望[J].金属矿山,2022,51(1):2-13. GU Xiaowei, ZHANG Yannian, ZHANG Weifeng, et al.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 of high value building materials utilization of bulk industrial solid waste[J]. Metal Mine,2022,51(1):2-13.

[7] GUNNING Peter J,HILLS Colin D,CAREY Paula J. Production of lightweight aggregate from industrial waste and carbon dioxide [J]. Waste Management,2009,10(29):2722-2728.

[8] SUVOROVA O V,MANAKOVA N K,MAKAROV D V. Use of bulk industrial wastes in the production of glass foam materials[J]. Glass Ceram,2021,77:384-389. 

[9] 刘建功,李新旺,何团.我国煤矿充填开采应用现状与发展[ J]. 煤炭学报,2020,45(1):141-150. LIU Jiangong,LI Xinwang,HE Tuan. Application status and prospect of backfill mining in Chinese coal mines [ J ].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20,45(1):141-150. 

[10] YANG Ke,ZHAO Xinyuan,WEI Zhen,et al. Development over⁃ view of paste backfill technology in China’ s coal mines:A review [ J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1, 28(48):67957-67969. 

[11] 钱鸣高,许家林,缪协兴.煤矿绿色开采技术[ J].中国矿业大学 学报,2003,32(4):5-10. QIAN Minggao, XU Jialin, MIAO Xiexing. Green technique in coal mining[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 olgy,2003,32(4):5-10. 

[12] 张吉雄,缪协兴,郭广礼.矸石(固体废物) 直接充填采煤技术 发展现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9,26(4):395-401. ZHANG Jixiong,MIAO Xiexing,GUO Guangli. Development status of backilling technology using raw waste in coal mining[J]. Journal of Mining & Safety Engineering,2009,26(4):395-401. 

[13] 孙希奎.“三下”采煤膏体充填开采技术研究[ J].煤炭科学技 术,2021,49(1):218-224. SUN Xikui. Research on paste backilling mining technology of coal mining under buildings, water bodies and railways [ J].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49(1):218-224. 

[14] 冯光明,孙春东,王成真,等.超高水材料采空区充填方法研究 [J].煤炭学报,2010,35(12):1963-1968. FENG Guangming,SUN Chundong,WANG Chengzhen,et al. Re⁃ search on goaf filling methods with super high⁃water material[ 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0,35(12):1963-1968.

[15] 许家林.煤矿绿色开采 20 年研究及进展[ J].煤炭科学技术, 2020,48(9):1-15. XU Jialin. Research and progress of coal mine green mining in 20 years[J].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0,48(9):1-15. 

[16] 彭苏萍,毕银丽.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技术与战 略思考[J].煤炭学报,2020,45(4):1211-1221. PENG Suping,BI Yinli. Strategic consideration and core technology about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coal mine area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of China[ 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020,45(4):1211-1221. 

[17] 杨科,魏祯,赵新元,等.黄河流域煤电基地固废井下绿色充填 开采理论与技术[J].煤炭学报,2021,46(S2):925-935. YANG Ke, WEI Zhen, ZHAO Xinyuan, et al.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green flling mining of solid waste underground in coal power base of Yellow River Basin[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 ty,2021,46(S2):925-935.

[18]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理委员会. 宁东能源化 工基地开发建设情况[EB/ OL].2022-02-21.

[19] 宁东管委会.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 2020 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 治信息公告[EB/ OL]. 2021-06-21.

[20] 王迎霞,尹一丞. 能源化工“金三角”固废变宝贝,打响生态治 理“翻身仗”[N]. 科技日报,2021-11-10 (6 版).

[21] 王莉,张颖.建筑用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后的滚珠效应与润滑 性对比分析[J].科技通报,2017,33(1):154-158. WANG Li, ZHANG Ying. The ball effect and lubricity contrast analysis of concrete mixed with fly ash[J]. Bulleti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7,33(1):154-158. 

[22] 田巧艳,亢福仁,张凯煜,等.煤基固废生态化利用研究进展 [J].榆林学院学报,2021,31(6):57-62. TIAN Qiaoyan,KANG Furen,ZHANG Kaiyu,et al. Research pro⁃ gress on ecological utilization of coal⁃based solid waste [J]. Journal of Yulin University,2021,31(6):57-62.

[23] 孙坚,耿春雷,张作泰,等.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现状[J].材料导报,2012,26(11):105-109. SUN Jian,GENG Chunlei,ZHANG Zuotai,et al. Present situation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technology of industrial solid waste [J]. Materials Reports,2012,26(11):105-109. 

[24] 黄艳利,王文峰,卞正富.新疆煤基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利 用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21,49(1):319-330.






________转载自“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


湘潭乾坤矿山尾矿充填整体承包方案介绍

尾砂充填系统EPC总承包--机械过滤系统

 
1677744069549229.png
一、膏体充填核心技术:

 

  膏体配比参数的实验研究和确定,可根据充填目的,优化充填体强度参数,根据流动性能、凝固性能和强度要求,优化灰沙比。

  采矿方法和充填工艺的可行性、充填综合成本的研究,选择合适特性的膏体充填工艺技术方案。

  确定全尾砂脱水方式与装备,膏体搅拌制备方式与装备,膏体输送方式与装备,保证膏体均质和活化。

  确定膏体管道泵送的流变特性、临界流速、阻力损失等核心参数。

  选择合理的控制方式,确保膏体充填系统的连续稳定工作。

  膏体充填系统的调试使所有工艺设备达到设计的最佳工作状态。

 

三、干堆尾砂工艺流程

 

干堆尾砂工艺流程.png

 

四、湿排尾砂工艺流程

 

湿排尾砂工艺流程.png

五、技术参数

技术参数1.png



 5.jpg

6.jpg 4527499248_1789922781.jpg_.webp_副本.jpg1-2206231F62H52.jpg22.jpg



 















keyword:充填开采充填灌浆膏体充填充填采矿法

文章来源:https://www.xtqk.site/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8075188209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18075188209

二维码
线